导语:中外两家AI独角兽,站队人机协同,指明人工智能产业落地方向
担心在人工智能时代失去工作?这一想法并不少见。近日,英国《卫报》最新调研结果显示,在英国就有600多万员工担心自己的工作在未来会被机器所取代。
英国是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镇,招致如此多的担忧也在情理当中。但是,中外两家AI独角兽创始人并不这么看,人工智能发展并不会让众多人失业,而是提升社会治理、工作效率,走向“人机协同”。
波士顿动力公司在网络上展示了一系例的机器人产品的视频,这些机器人看似像人一样无所不能。但是,其创始人马克·雷波特认为,到目前为止该公司所有的产品的动作,背后都是来自于人的操作,协助人们去完成一些危险或者困难的工作。
而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,比波士顿动力更先行一步。2020年5月,云从科技在广州成立了国内首家人机协同开放平台,致力于构建人机交互、人机融合、人机共创,软硬件一体化的人机协同服务体系,这也标志着云从已然从一家人脸识别独角兽蜕变为基于AI核心技术闭环的人机协同解决方案提供商。
11月4日,云从科技创始人将会与马克·雷波特上演一场隔空对话,纵论人工智能尤其是人机协同发展趋势。
“异曲同工” 走向“人机协同”
波士顿动力公司的商业化之路并不平坦,到目前为止,大约有250个机器狗Spot被出租、出售,在中国某家电商平台上,这只“小狗”的价格是96万人民币。
创立于1992年的公司,其初代产品是一种能够适用多种地形地貌的运载机器人,波士顿动力将其命名为“Big Dog”。该型机器人可以背负45公斤的有效负载进行自由行走或奔跑,最快移动速度可达6.4公里/小时,最大爬坡角可达35度,并能够适应多种复杂路况。
2013年,波士顿推出了拟人化机器人Atlas,该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可以调节其各个部位的运动,使它得以在各种地形上行走,立体视觉和距离传感器使它避开路径上的障碍物,并对最佳路径做出判断。
该型机器人的后续升级版本表现出了强大的运动能力,能够在不同高度的箱子之间完成旋转、跳跃,甚至是360度的后空翻,其动作形态和完成的流畅度已基本与人类无异。
尽管波士顿动力的技术已经算的上是“独步武林”,但这些AI机器人终究无法替代人类。
以最新的商业化产品spot为例,在“街头偶遇机器狗”的视频爆红后,波士顿动力随即发文解释称,该机器狗正在与“进行例行移动性测试”的操作员进行“傍晚漫步”。
实际上,即使先进如Altlas在完成一次次漂亮的空翻动作时,也依靠于操作员下达控制指令。
再聪明的AI机器人终究无法替代人类,而是强化人类的工作能力或是工作效率,机器与人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,人机协同也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界致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。
对此,周曦认为,人类在处理抽象化、情绪化、非逻辑性的问题上有着不可逾越的优势,只是在大量重复、海量计算和海量记忆上逊于计算机,而通过人机协同,将这些问题交给计算机,就能很好地弥补我们的短板。
2019年3月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一系列重要文件,其中包括《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》,直接定调,要构建数据驱动、人机协同、跨界融合、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。
人机协同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,得到产业界的高度认同。
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机器人界的安卓
在人机协同话题上,波士顿动力和云从科技方向、观点类似。2019年,马克·雷波特曾表示,波士顿动力当前的定位就是一家平台公司,通过“通用用途平台”共同,与客户、第三方伙伴、应用开发团队共同拓展产品的使用场景。
如何让一台机器人能够适用于多种使用场景,AI机器人的用户范围跨度极广,从公共安保到工程测量,再到医疗监测,如果为每个客户都“量身打造”,成本难以降低,大范围商用则无从谈起。
如果将机器人打造成一个类似于安卓的产品平台,通过授权或开源的方式,让第三方参与到平台设计当中,大规模商用化就将成为可能。这也正是波士顿动力在努力发展的方向。
波士顿动力的平台化设计十分前卫,同样以当红产品spot为例,其背部设计了4个模块化接口,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功能性模块价格。波士顿动力甚至还推出了一项类似于Apple Care+的保修增值服务,价格15000美元,包括延长保修期和加急维修服务。
波士顿动力的野心还不限于此。马克·雷波特表示,未来波士顿动力的产品将不仅仅限于“产品平台”,甚至还会扮演起“科研平台”的角色,让AI领域的从业者能够拥有功能强大的硬件载体作为研究平台。
同样,中国的AI公司也在努力打造着人工智能操作系统,而且理念要更为超前。
周曦曾以云从科技在银行业中的发展路径为例,在银行业的各个业务线中,云从科技拥有50多种解决方案,涵盖智慧安全、智慧风控、智慧营销等等,云从科技将这50多种解决方案抽象处出来,形成公共部分打造成为一个基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行业平台,并助推整体行业的产业升级。
当下,云从科技在广州打造的人机协同创新平台正是这种思路的延续,通过打通各平台之间的链接实现,实现充分利用城市算力和数据资源,避免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能力的重复投入,达到“一点建设,服务全市”。
周曦认为,未来的人工智能的产业链将打破从硬件到软件,从产品到解决方案,从一个行业到多个行业的障碍,并最终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共融的生态。